当前位置:南笙书院>玄幻魔法>人在大宋,无法无天> 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情世故,是张大网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情世故,是张大网(2 / 3)

即便查出蒋堂和邵必有问题也无妨,到时候回去找王曾的麻烦就是了。

得到赵骏的承诺,林洙自是大喜过望,拱手说道:“谢知院,下官必定不负知院所托。”

“去吧。”

赵骏挥挥手。

林洙喜滋滋的领着新任务走了。

等他走后,赵骏也没有太做停留,让剩余没有参与贪腐案的副职官员先暂管寿州公务,自己下令即刻启程前往杭州。

从寿州去杭州倒也简单,下蔡县城外就是淮水,坐船顺着淮水一路向东,进入楚州境内。

随后在楚州,也就是后世淮安市走运河南下,过长江就是江东。

赵骏在四月中旬出发,仅仅五天时间就已经到了扬州,这还是因为春季东南风,逆风航行。若是西南风和西北风加持,史料记载汴梁到扬州也仅仅只需要十二日。

扬州湾头镇,由于扬州和真州是漕、盐运的重要枢纽,真、仁两朝,每年漕运多达800万石,占全国漕运的四分之三。

连淮南东路转运使、发运使衙门,都置于真州杨子县,本是赵骏要视察的地点。

但由于赵骏此番南下,主要是处理杭州知州孙沔,不便去扬州和真州,就需要从湾头镇直接南下进入长江了,没有去江都和扬子。

只是之前只会了蒋堂一声,所以没想到他带着淮南东路大小官员已经在湾头镇等着。

赵骏没办法,就只好下船与他们吃了顿饭。

与会者都是淮南东路大小官员,除了蒋堂以外,还有淮南东路副转运使、转运判官、提举常平使、扬州知州、真州知州、两地通判以及海陵县令等十多名官员。

会上赵骏和众人相谈盛欢,聊了聊淮南东路治理情况,也聊了聊两江漕运目前遇到的一些问题等等。

其中海陵县令赵抃引起了赵骏的兴趣。

因为蒋堂话里话外,有意无意,都是向赵骏引荐此人。

问了下他的政绩才知道,景祐元年中二甲进士,之前任崇安县令,政绩出色。

去年年初调到海陵来,短短一年多的时间,就让海陵治安、农业、经济都向上一个台阶,蒋堂虽然跟他不认识,却非常欣赏他,因此特意叫来引荐给赵骏。

赵骏自然不知道这人历史上也是个大人才,在王安石做宰相时当过参知政事,只是坚决反对青苗法,却不能否定其治理地方的能力。

所以赵骏记下了此人的政绩,等之后从杭州回来,巡视淮南东路的时候,再好好看看海陵那边的情况。

午宴结束,赵骏再次启程,从湾头镇走岔路水道入长江口,再南下杭州。

又是十日后。

傍晚时分,临平镇,正是四月初夏,距离杭州已经不足二十里路。

京杭大运河上,两艘大船徐徐南下。

从寿州到扬州二百多公里路程只需要五日,但从润州(镇江)到杭州二百七十公里,却走了十日。

这是因为寿州到扬州路程其中大半都是淮水,顺水的情况下船速极快,能达到每小时十多公里,几乎一两天时间就能从寿州到楚州。

而到了楚州南下有一百公里左右的运河路段,运河水流速度比较缓慢,在没有沿岸纤夫拉的情况下,只能做到每小时四五公里,光从楚州到扬州就花了差不多三天时间。

可润州到杭州这段全是运河,每天走十个小时也就四十来公里,有的时候遇到堵塞或者比较糟糕的天气不好行船,耽误时间也是常有的事情。

所以从宋明清时期,多有记载从杭州到汴梁,船运基本上都是在十五到二十五天内。而从杭州到北京,则要五十多天。

已是四月底,接近五月,天气愈发炎热,站在船头放眼望去,能看到镇子外沃野千里的农田。

农田郁郁葱葱,稻苗在风中摇曳,偶尔还能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。

跟北方目前正处于稻麦交替种植的农业革命不同,南方在宋真宗时期就完成了占城稻与本土稻之间的交替种植,因此南方基本上都是水田。

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正是大宋的粮仓,这里到处都是四溢流淌的小河、遍布旷野的湖泊,以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水渠。

在它们的滋养下,旷野里密密麻麻的农田飘着淡淡的稻花香味,浑浊的稻田里,时不时有田鱼翻腾。

赵骏已经很久没看到南方这般美景。

上次见到,还是前年从大学毕业回家,之后在前年下半年又离家北上找工作,没有找到合适的,就想考公,于是才去参加支教,希望得到考公后的优待。

这样算来,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过父母,也没有见过江南春色。

就是不知道在南宋祖先迁徙去之前,湖南那个山窝里,是不是早有人在居住,有没有那个令人朝思暮想的小村庄。

“知院,前面码头。”

江大郎注意到前面临平镇子

上一页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